沙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教法陈艳熊生贵建设农村作文ld
TUhjnbcbe - 2021/3/29 10:41:00

建设农村作文“有写不倦”新常态

陈 艳 熊生贵

摘 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我们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以“观察—图谱”为指引,建构相关的激励机制,并通过技术的指导,让学生对身边的资源展开持续的“观察—写作”活动,将喜欢观察和乐于写作构筑成一种新的作文活动常态。

关键词:农村作文 新常态 资源 机制 技术

多少年来,农村孩子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农村语文老师也怕教作文。因为农村孩子知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语文材料积累少,表达能力不佳,常常拿到作文题目无话可写,即使写了也平淡不动人。农村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因学生“不善写”而多重视“如何写”的指导,而轻视学生写作资源的积累指导,其中包括观察积累指导。对观察的忽视,导致了老师引导学生对农村乡土作文素材的发掘与利用不足。

农村作文,怎样才能构建起一个持续可写、乐写不倦的新常态呢?

一、新常态资源持续供给:“自然之灵”“动物之趣”“观察—写作图谱”

孩子们为什么怕写作文,为什么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看来还是“选材关”挡住了孩子们的写作之路。多年来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农村孩子见识太少,课外知识不丰富,写不出好文章。殊不知,但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正因为农村孩子生活在农村,所以他们有着城里孩子没有的更丰富的资源。他们周围的一草一木、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可挖掘的写作题材。而且他们平时可感知的生活,也是很丰富并具有独特人文气息的。但是他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把这些丰富的自然事物、生活景象摄入心灵,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就得让孩子们走出课堂,真切地亲近自然,融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那面对这些丰富的资源,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呢?我们在改革中寻找到一个途径,就是为学生构筑一个启发他们可观察、可写作的“观察—写作图谱”。

仅以自然资源来说,我们把它分为了两大类,归纳命为“自然之灵”和“动物之趣”。什么是“自然之灵”呢?在这里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类,意在通过观察各类植物能感悟自然的灵性。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们去写植物,范围就比较笼统,学生还是沉不下心去观察和细致体悟。因此,我们就把植物分成了花、草、果树、其他树、庄稼等几大类。每类列举出几十种,供学生写作时参考,并打开他们的思路“可写的自然之灵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同理,“动物之趣”是指自然界中的动物类,意在认真观察它们会感受到无穷的妙趣。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们把动物又分为虫、鱼、鸟、兽类,每类也列举了数十种供学生观察。

“观察—写作图谱”在这里即是把列举出来的植物细化到花、草、果树、其他树、庄稼类,动物细化到虫、鱼、鸟、兽类,每类列举出几十种动、植物名称,设计成图谱框架的形式,让孩子们根据图谱框架进行观察。图谱构造成表,表中内容只是举例,没有穷尽,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他们还可以自选观察其他更感兴趣的内容。

有了这两个“观察—写作图谱”,无疑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可写作的自然素材索引。因为这些需要观察的事物是他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俯拾即是,观察起来比较方便,易操作。以图谱引领学生真切、扎实地观察,写作也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二、新常态机制保障:让孩子们快乐地观察起来、写起来

我们以激发兴趣为基点,以“观察—写作图谱”为线索引领,以细致深入的观察为前提,以简单易完成的写作为目标,以相关的激励机制为保障,从而建立起持续可写、乐写不倦的作文新常态。系列化的“观察—写作”活动是这样展开而长期运行的:

(一)提出挑战,发出期待

我们首先是从“自然之灵”的“观察—写作”展开活动,开始时是这样动员的:

同学们,我们经常在田间地头、坡上路边,随脚一踩,就踩下了一窝这样的草(出示“铁线草”图片或拿一把铁线草来展示)。可我们作为乡下的孩子,还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呢。(有学生说“知道,叫铁线草”,老师表扬它“不错”……)谁来具体说说它的样子呢?有位作家说“草也有灵性”,谁又感悟到它的灵性了呢?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看看看,你、你、你,眼睛多么明亮,但它是不是一双能够看清一株小草、发现小草灵性的慧眼呢?×年×月×日×校×年级×班,“眼大比拼,争当小作家”活动现在开始啦!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眼睛练成善于发现的慧眼?想不想让你的写作得到别人称赞、使自己成为小作家?好吧,那就来参与好玩儿、有趣的“观察—写作”吧!出发……

这样号召,这样期待,立即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观察—写作”活动顺利拉开帷幕。

(二)发放图谱,提出要求

教师心中有了可写的丰富资源,又激发起了学生想写的愿望,于是我们设计好的“观察—写作图谱”,分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并让学生明白每学期所要“观察—写作”的类别,提出相关要求:

1.每一个图谱均要先观察,填好观察记录表,然后再进行写作。其中每一类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定选择观察的数目,比如提供30项,可选择写20项,有弹性,有选择的空间。如果观察的是图谱里没有的,也可以写。

2.每周至少写三样,每个图谱的写作一学期完成。

在“观察—写作”起步阶段,我们采用了“表格引路,降低难度”的办法,使学生观察起来简便易行,还有一定趣味。根据每次需要观察的内容,我们设计成一张表格,表格里包括以下内容:观察对象名称,观察时间、地点、对象的特点(外观的,触觉感受的,观察时所想……),联想(故事、听别人说等)……

如“自然之灵”观察记录表:

“观察—写作”表格为有效观察提供了方向,这个观察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把零乱的思维条理化,使自己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实际上也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因此有了观察表格作辅助,写作的神秘感就得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也会消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从而习作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同时,我们还采用了“自由观察,弹性写作”的办法,在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进行重点观察的同时,再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由观察、自由研究观察对象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去观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观察对象的更多信息,提高观察能力的全面性。

根据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拿着表,上山或到地里去看,边看边记载,学生上一回山或去一回地里,就可以看到多种东西,回来慢慢写,一天可写一个……比如:观察庄稼类的时候,孩子们到地里就可以观察同一季节的不同类庄稼,大白菜、芹菜、萝卜、红萝卜、青菜、胡萝卜……把观察到的这些庄稼记录在观察表上,然后再根据要求慢慢写。这样观察一次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好多篇,同时也给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没有压力,因此,更乐于去写。

(三)建立机制,常态运行

除了上述“观察—写作”的常态化运行要求,为了稳固学生持续的写作兴趣,保证长期写作的质量,我们还对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1.全班将在每一类作文中挑选出3篇,如同类作文超过30篇,就挑选出5篇(如有30个同学都写了桂花,就精选评选出5篇),获得最佳作品奖,予以展出,给予奖品,并为老师所收藏,将来可能会编辑成书。

2.纪律:禁止抄袭。发现抄袭,将严厉批评,并进行其他相应的惩罚。

有奖、有惩,就杜绝了学生不通过实际观察而去抄袭作文书上的内容,他们每周便都会认真观察周围的动、植物并写成优美的文章了。

三、新常态的技术引领:指导学生观察细致入微、写作生动具体

(一)指导观察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因此,我们的“观察—写作”活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是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我们主要抓以下两点:

1.抓住特点,有序观察。

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对于一个观察对象,观察时应先看整体,有个大致印象,再仔细观察各个部分,同时也要分析思考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整体,对整体有更为精确细致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比如:观察植物时,我们可以抓住植物的表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接着由表及里地思考、研究事物内部特征。比如:观察身边的花,我们可以先从表面仔细观察它的茎、枝、叶、花、果,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进行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嗅觉上了解花的香味。然后深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如果不懂可以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最后一一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成日记或作文。

在观察动物的时候,首先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如毛色、眼睛、嘴、脚等),在记录动物的外貌特征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接着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吃食、睡姿、活动场所等)。最后把观察到的材料及观察心得,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习作。

2.多种感官并用。

我们注意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不仅是看,还要嗅、触、摸、尝、听等),去感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以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

比如:观察水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眼看一看它的大小、颜色;用手摸一摸,想想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一闻有没有气味;放入口里尝尝它的味道……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越具体,感受越深。

(二)指导写好

进行了观察,认真填好了观察(写作表格)就能写好作文了吗?答案不一定。那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作文能写好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名篇范文学习。

根据自己的观察,找到参考书上的范文,对比进行阅读。看看自己所写的与名篇范文上写的有什么异同?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在写“动物之趣”的时候,有同学观察猫,这时就可以和我们课本中老舍写的《猫》比较一下;观察鹅,就可以和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作比较……通过这样不断的对比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实物呈现,现场‘观察—写作’法”,即把实物带到课堂,让全班现场观察。比如每个组发一株草,现场提示,如何一一地观察,填表,再进行写作。

比如:在观察花类中的菊花时,我让学生把菊花带进了教室,根据观察表,老师引导孩子们先观察花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并且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填在表格里。完成了表格之后,引导他们“加一个开头、结尾,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

以下就是一个孩子的“观察—写作”。

菊 花

郑 萍

有一种既美丽又对人们有帮助的植物,名叫菊花。

菊花的茎又细又长,像一根绿色的木棒,刚长出来的茎是淡绿淡绿的,而相对比较老的茎就是褐色的。菊花的繁殖能力超强,只要你种上一株菊花,并且照料好,你就会很快看到美丽的菊花绽放。

菊花的叶子有五条茎,形状像一片绿色的枫叶,叶子的背后有一些细小的毛,像是给叶子穿上的棉袄。

菊花的颜色有很多种,白如玉,*如金等。菊花的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个大绣球,有的向外伸展着花瓣,像瀑布似的,美丽绝伦。

菊花是夏末结花骨朵,秋天开花。菊花开花时,你在很远就会闻到香味。

菊花是一种药材,可以泡茶喝,有很多的功效。

现场作文呈现过后,学生普遍感受到,像这样写文章多轻松,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写文章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现在问题迎刃而解。

3.实物与文章对照。

为了考查学生观察得是否仔细,写出的文章是否真实,我们可以把实物和写出的文章进行对照。边念文章,边观察实物,看二者是否一致。长期这样对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水平何愁不能提高呢?

4.注入作者的情绪,或写出与之发生的事情等。

随着观察的常态化,我们不仅仅是写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还可以注入作者的情绪,或写一写与之相关的事情。比如:

车前草

肖雨馨

我奶奶家后院竹林的小路旁,有几株奇怪的草,样子很是特别,叶子很像一把扇子。

由于我不懂,便跑去问知识渊博的哥哥。哥哥说:“这叫车前草,又名车轮草,根茎短缩,须根状,花小,成熟时会开裂,撒出种子,当然也是一味中药。”

这些车前草姿态不一,有的像穿着绿色衣服的女孩,有的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有的好像在睡觉,低低地埋下头。它有五根茎,十分的细小。

我轻轻地摘下一株车前草,回到家,拿给奶奶看。奶奶说:“它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好处很多: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泻等。”奶奶说着说着就把我手上的一株拿了过去,说:“我待会儿煎一碗给你爷爷喝。”

这位同学在写车前草的作用的时候,写入了奶奶用这种草去熬药给爷爷喝。这样就更加体现了这种草的功效,也使文章更具体。

5.文章共改,共同提高。

每次习作过后,选取一篇典型的文章,大家一起来看看怎么修改。比如:哪些地方需要用修辞,哪些地方需要加入联想,哪些地方特点不明显,哪些地方语句不通顺……全班同学一起共读、共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根据“大语文观”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宝贵的农村资源,让农村作文形成新常态,让孩子们有写不倦!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年4期

文首图片源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法陈艳熊生贵建设农村作文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