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上海市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现代文
TUhjnbcbe - 2021/3/28 4:32:00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学年上海师大附中闵行区分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浦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崇

明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上海普陀高三一模语文卷答案详细解析

上海虹口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上海长宁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上海闵行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徐汇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上海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卷

届上海松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届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届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范文

届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届上海高三一模汇总:积累运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联觉与艺术通感

①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例如,我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会随旋律的变化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视觉形象,好像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共读、离别、化蝶等生活场面。一座美妙的建筑和园林又会引起类似音乐的感觉。综合艺术如歌舞剧、电影等就是利用艺术通感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共同的意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音乐与舞蹈动作是那么和谐一致,以致我们单凭音乐欣赏就能体验到戏剧情境。所以,传统说法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②由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通感,才能把感性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音乐家在生活中找不到现成的音乐和旋律,他没有模仿对象,他必须把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音乐意象。贝多芬失聪后,正是凭视觉印象来创造音乐意象。他在森林中散步,衣袋里放着铅笔和五线谱纸,以便把视觉印象用乐谱记录下来。他在记下音乐主题的同时,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森林中是幸福的——树木在讲话——”,“每一棵树都在向我说话哪,多么神圣啊!森林之中太美妙了"等等。《田园》交响乐、《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③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是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器官的感觉互相沟通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沟通。联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可以推断,在人类童年和动物意识中,联觉也是普遍现象。由于这种连觉现象存在于原始心理结构中,所以,与原始意识同构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现代出现了一种色彩音乐,就是用电子手段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转换同步进行,造成视听觉混合的奇妙意境。现代诗歌大量采用联觉手法,如“黑色的哭泣”、“透明的笑”、“磨硬了的感叹”等等,它有助于传达那种微妙的内心体验,使表现更形象化。

④联觉在审美意识中不是简单地重复儿童意识行为,而是把它改造为构成和传达审美意象的特殊手段。唐代书法大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受到感染,结果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审美心理结构就像一个魔术师,能够把各种感官印象沟通起来,互相转换。如果没有这种联觉功能,就不会形成艺术通感,许多艺术门类也就不会存在(如音乐)。

⑤艺术通感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共同的审美意象。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是不同的,但进入审美意象创造过程,通过联觉作用,就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审美意象舍弃感官形式,变成一种内部语言,它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本身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比如对西湖“三潭印月”的景色,可以用绘画、诗文、音乐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但这种审美感受本身则无固定形式。究竟形成音乐意象还是视觉意象,要根据主体哪一种表现能力更强而定。诗人艾里略指出:具有理想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只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所谓得意忘言,也就是只领会审美意象,而舍弃意象材料。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意境相同,就可以用不同的感性意象构筑审美意象,表达为不同的艺术形式。

3.第⑤段中加点的“创造过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依据本文,以下对“艺术通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通感有其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

B艺术通感在作品创作中也在作品欣赏中。

C.艺术通感是离不开联觉这一必要条件的。

D.艺术通感发生时意象和感官形式即舍弃。

5.依据第⑤段画线句,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感性意象相同,所以它们的意境相同。

B.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意境相同,所以它们的感性意象相同。

C.《荷花淀》小说表现的意境,是可以通过钢琴曲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

D.《荷花淀》和《*河大合唱》都有抗日内容,所以它们转换自同一意境。

6.第③段中,你认为对“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的论证是否充分?请说出理由。(4分)

7.小宝同学是位聋哑生,她想学习舞蹈并以此为职业,但她父母说:“节奏是构成舞蹈的要素,舞蹈节奏以音乐节奏为基础,聋哑人怎么以跳舞为职业呢?"请你依据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劝说小宝父母,让他们同意小宝的选择。(4分)

3.参考答案:通过联觉作用把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评分说明:“通过联觉作用”1分,“把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1分。

4.D

5.C

6.答案示例一:不充分。对联觉存在于原始心理的推理基于儿童与人类童年和动物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共同点,对这一前提的认识具有普遍性,省略前提是可以的;但是原始意识与审美意识同构却是待证明的判断,用它做前提直接推论,论证不充分。

答案示例二:不充分。原始意识与审美意识同构并不是被普遍认识的原理,作为前提使用没有得到证明而确定为真,结论不真;如果审美意识等同艺术通感,则是循环论证;所以论证不充分。

评分说明如果有学生能从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的角度,指出审美意识与原始意识不同构,原文用了一个虚假的前提,结论为假;满分。分析后面的事例只证明“通感是普遍存在的”而不能证明审美意识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1分。

评分细则若认为充分,对结论前的推理做了正确分析最多3分。只分析结论后的事例1分。

(4分)答案示例心理学上有一种联觉现象:各种器官的感觉相互沟通。据此,视觉与听觉是可以沟通的,聋哑人听觉的美感节奏可以通过视觉等其他感觉感受到并表达;只要能获得美的意境、感受,就能通过联觉表达为舞蹈。所以小宝爸妈,您二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评分说明科学依据及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

语言表达上,科学依据及分析要准确而具科技语体,对小宝父母的话语则要口语化并有敬辞运用(在批改过程中这一条是否忽略或弱化由大家决定)。

7.答案示例第④段“伏”“撩”“掖”“躬”“拥动”等表现了劳动的情状、过程,“笼罩”“扑”等表现热力强大,“刺”“划过”“没到”等写出包谷叶片的尖锐;“深深”“步步”“纷纷”“窸窸”“细细”“辣辣”等描摹了劳作和景物的情状。动词、叠词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使写人、叙事、状景都细致逼真,极富生活气息。

评分说明从词语运用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评分。

评分细则动词运用赏析充分的,可以给满分4分;叠词运用赏析充分的,最高3分;用词的叠加进行修饰,赏析充分的,最高2分。以上三个方面任两个方面赏析紧扣内容,效果分析正确的,即4分。

上海市虹口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

①《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问题看似不可思议。学界普遍将《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文学写实主义主潮的滥觞发轫。在一百年后,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狂人日记》,或许有些值得探讨的新颖启示。

②《《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反常识、反直觉的。它将人们熟见的现实打破了,读者不得不借助一种全新的话语,来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

③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以及依照类似科幻小说那样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越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即吃人是古已有之的事,有整个知识价值系统可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与知识的黑暗中、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更深层的真实。

④王德威教授年在北大的演讲中,将鲁迅放在中国科幻的时间轴上。他指出科幻在写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异*突起,并借用鲁迅文学的一些命题和概念,解说当代科幻响应了鲁迅当年的“悬想”和“神思”。他在将当代科幻文学放在近代文学史、思想中思考时,参照往往都指向科幻与鲁迅的关系。

⑤在当代中国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笔下(如刘慈欣、韩松、飞氘等),鲁迅都是一个经常重现的幽灵。比如韩松,在当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认为对鲁迅最有直接的继承,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回应了鲁迅的一些主题。韩松把熟悉的鲁迅文学符号和标志语句,写进他自己科幻小说中,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样,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如《地铁》里描写地底的时空结构变化,需要在认知上经过反直觉的努力,才能看见。韩松的主人公们需要克服“看的恐惧”。科幻的视阈跨越深渊,让读者看见“不可见之物”、像狂人那样在字缝里读出字来,在认知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真相、未来甚至过去。

⑥《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标题的确是一个有诚意的问题,但作者并不期待有一个“是”或者“否”的确定答案。关键在于提问本身。问题本身包含着对于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系统的挑战,借用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在测量位置时不扰动动量”——《狂人日记》相对于科幻小说的位置已经“不可测”,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上对《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

⑦常见的知识和文化系统告诉读者,《狂人日记》的发表对于中国文化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稳定学,但他有自己的怀疑和绝望:“狂人”是否也是吃人者呢?狂人是否最后也被吃,或者竟然更不幸被治愈——从而也加入吃人家庭?虽然起命于遵命文学,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形式与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与反思这一革命姿态本身——的先锋位置。

⑧《狂人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经过了对于熟悉生活的陌生化,然后又经过了文化意识上的去陌生化,再熟悉化,经过了一百年来学者们和思想领袖的不断阐述,《狂人日记》有了一个周密完整的解释框架,任何提问都显得不出奇了——可以想象,对本文标题包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的作出判断:当然会有一部分读者断然拒绝将《狂人日记》视为科幻小说。但是,假如把这个理所当然逆转回去,从去陌生化的文化解释退回去,回到鲁迅最初对他面对的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是否可见抵抗常规的梦魇异物?

⑨假设《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狂人从熟悉的温情舒适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其中深渊一般的恐真。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拒绝“看的恐惧”,没有听从哥哥或者他人的道德劝诫和按照文化传统作出的老辈解释。狂人选择看向世界的深渊,一切都被译码、归零,他熟悉的梦境在塌陷。到此时,狂人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那真相的一部分,也参与制造梦境,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走出这末日景象,他只能虚妄地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未来。狂人通过认知上的选择,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变成一部改变世界观的科幻文本。在此基础上,所有对于熟悉的认知,都变得有待检视了。狂人借助新的认知系统变成新的物种,新的人,或者真实的人,他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以及整个新的理解力与想象力。

⑩当然如上的叙述,并不能证明《狂人日记》就是科幻小说。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

3.第⑤段中“看的恐惧”具体是指。(2分)

4.根据文意,以下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从《狂人日记》读者无法窥见当时的伦理规范。

B.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来读《狂人日记》。

C.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

D.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人无法读懂《狂人日记》。

5.对第⑥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测不准”原理将对《狂人日记》的思考引向深入。

B.作者提醒读者要注意这个提问本身包含的价值和意义。

C.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

D.读者对《狂人日记》的认识已经不再那么单一,确定。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7.学校组织了一次关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讨论活动。讨论一方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另一方则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请你选择加入其中一方参讨论,并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理由支持你的看法。(4分)

(一)(16分)

3.(2分)答案示例: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产生的心理不适应感。

4.(3分)B

5.(2分)C

6.(5分)答案示例: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然后通过比较和科幻小说的相似点初步论证《狂人日记》具有科幻小说反常识反直觉的基本特点。再由王德威的演讲引入以韩松为代表的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体论证。接着借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深入反思提问本身的深层意义:对必然性、确定性知识系统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解读和理解《狂人日记》。最后以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读的论据进行补充论证。

7.(4分)答案示例:①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一方:《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文学;创作于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对当时中国中国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生活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读出自己熟悉的真实;鲁迅的创作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②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一方:创作打破人们熟见的现实,反常识,反直觉;读者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出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鲁迅创作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的先锋位置;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将其看作科幻小说。

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论散文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③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

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

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

⑦总之,散文结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删改)

3.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4分)

4.第④段加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_____。(2分)

5.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2分)

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

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

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6.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

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密。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

7.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5分)

3.答题角度一:不成立,两者不存在必然关系。“许多作家和理论家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由来已久,但五十年代前散文结构没有陷入程式化单一化,可见五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困境另有其他推动因素。而且,从外在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结构形式,不等于只推崇一种写作套路,例如金圣叹便列出若干文法范例。此外,“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对散文结构认识不足,可见不是历史上全部作家和理论家都如此,何况不是所有作家创作都一定依照文学理论按部就班,文中并未交代这种认识不足是否在五十年代达到顶峰,并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作家,进而导致创作上的问题,因果判断证据不足。

答题角度二:成立,两者紧密关联,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原因。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导致创作上先进程式化单一化,符合思想决定行为的规律;先有古今人们对散文结构狭隘的认识,再出现散文创作上相应的问题,符合“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自古至今长期的认识不足,增强了结果出现的必然性。

(判断1分;理由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答出一点即可。回答“成立”最高3分)

4.不具备现代发展特点的、保守/单一/程式化的(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5.B

6.C

7.答案示例:小星你的困惑来自作者对园林式散文结构的态度。确实,作者特地强调了自己不否认这种结构的价值以及人们偏爱它的合理性,这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不是出于个人对这类结构的喜恶,而是从推动散文创作现代化多元化发展、使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角度出发,希望人们反思此类结构要求统一文坛带来的弊端,提升对散文结构的认识,使更多作家能打开思路自由创作。(其中情境交流1分,批评实际指向的对象1分,意图:结构认识上的更新、提升;散文创作上的现代化、多元化;散文文体的发展、成熟,共3分)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3—6题。(12分)

[甲]

反对*八股(节选)

毛泽东

*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⑺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乙]

修辞立其诚(节选)

张岱年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客观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⑥“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甲文中,与乙文“修辞立其诚”的“诚”这个概念含义最接近的是()。(2分)

A.科学B.有用C.自我批评D.实事求是

4.选择最合适的语句,填入乙文第⑤段画线部分省略处。()(2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最明显的不诚。

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

B.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D.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

5.乙文第⑥段用《汉书》为论据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4分)

6.乙文倡导“立其诚”要“言行一致”,甲文即“言行一致”的典范。请加以阐释。(4分)

3.(2分)D

4.(2分)C

5.(4分)

答案示例一:乙文第⑥段提出端正学风要尊崇真理的学术宗旨,引言强调尊崇“正学”的重要性,并以汉代尊儒引到现代应强调的基本原则,论据有针对性和时代性,论证充分有说服力。

答案示例二:乙文第⑥段提出端正学风要尊崇真理的学术宗旨,借引言重点阐释了“曲学”违反追求真理的宗旨,从论据支撑观点的角度缺漏了对“务正学”的阐释,论据有针对性但论述欠严谨。

(观点1分,引述分析2分,论述效果1分)

6.(4分)甲文针对*八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不良文风,倡导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文风,作者的论述即针对问题,剖析其“无赖”的根源,摆事实批评其“妨害真理”的危害性,有理有据、语言平易,成为“言行一致”的典范。(“言”即内容概括1分,“行”即论述分析2分,分析“言行一致”1分)

上海长宁区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散文的情感

王冰

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徳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

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

(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

3.第③段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
   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
   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
  
  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
   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第②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3-7题(16分)

3.(2分)准则

4.(3分)A(选B得1分)

5.(2分)B

6.(5分)答案示例:本文在承认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批驳了教条地以情感本身为准绳且将散文情感与作家现实情感混为一谈的散文写作观,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7.(4分)答案示例:如《项脊轩志》,情感真实而浓厚,感人至深,而其情感处理仍然是理性化的。作者善于通过写轩中生活琐事来表现情感,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有严密的组织;作者还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如其结尾处用枇杷树之茂盛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砝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

⑧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向儿童学习”。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

(有删改)

3.第⑧段加点的“向儿童学习”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丰子恺爱孩子的程度以及创作的特点引出文章论题。

B.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意在与下文成人的诗歌形成对比。

C.以丰子恺的典型事例论证童诗作家要崇拜孩子的观点。

D.论述了纯粹的真以及无邪的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5.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引用内容是如何阐述观点的。(4分)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儿童诗歌定义的一成不变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对儿童创作群体作品的研究可以解决童诗创作成人化的问题。

C.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D.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能力需要切实地向儿童学习。7.儿童文学社选编《童诗三百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提出选编的相关建议。(4分)

3.贴进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4.A

5.引用“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形象地阐明了成人创作童诗过程中以自我创作理论话语权来创作,揣摩儿童阅读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则阐明了作者对儿童主体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市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现代文